十个系数,读懂深圳现代化探索

09-30 12阅读 0评论
南方日报  2024-09-30 08:50
编者按

礼赞新中国,鹏城正出彩!

今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是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关键一年。为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我们立足深圳,在时间与空间构筑的坐标系中,探索标注高质量发展的“深圳系数”。以“系数”为窗口,生动展现深圳经济特区40多年的发展巨变。以“系数”为参照,读懂深圳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中的精彩探索。

速度“新”城

1小时9件发明专利隐藏的深能量

深圳很快。

2023年,深圳平均每分钟创造GDP658万元,有0.45件专利获得授权;平均每小时全社会研发投入2147万元,有7件发明专利获得授权;平均每天新增国家高新技术企业4.4家,申请PCT国际专利44件。

深圳还在更快。

深圳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官网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今年1—7月,深圳发明专利授权达46996件。这意味着今年前7个月,深圳平均每小时有9件发明专利获得授权。

近年,深圳发明专利授权连年攀升,接连突破3万、4万、5万、6万大关:2020年达31138件,2021年达45202件,2022年达52172件,2023年达62252件。

在另一项反映全球知识产权优势的指标——PCT国际专利申请量上,只有40多年城市史的深圳已连续20年居全国大中城市首位,2023年达到1.59万件。

深圳不仅快速向上成长,也在努力向下扎根。

2020年,深圳在全国率先以立法形式明确要求,“市政府投入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的资金应当不低于市级科技研发资金的30%”。

2023年,深圳全社会研发投入达1880.49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提升至5.81%。这一比重已达国际先进水平。

1880亿元是什么概念?据《2022年全国科技经费投入统计公报》,我国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投入超过千亿元的省(市)有12个,其中超过1800亿元的省市只有6个。

同样值得关注的是,深圳企业研发投入占全社会研发投入比重达94.9%,总量居全国第一。

这说明企业是深圳研发创新的主力军,深企不仅有“向下扎根”的意愿,且后劲十足。

这样的企业越来越多。2023年,深圳新增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615家,总量2.47万家。按照全市面积1997.47平方公里计算,深圳市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达到12家/平方公里,密度位列全国城市第一。

深圳不仅科技企业多、企业研发投入多,而且科技成果转化也更快,这也让深圳成为不少青年的“梦想之都”。

在这里,只要2天,一部手机95%的零部件就能在1小时通勤圈内配齐。

在这里,一栋楼不仅能完成“从0到1”的研发,还能实现“从1到10”的成果转化,楼上楼下串个门,一个转化堵点就可能被打通。若要继续“从10到N”,不远处还有产业化园区。

华为创始人任正非曾说,深圳的魂是“拼”。

从上世纪80年代的“三天一层楼”到如今每小时9件发明专利,刚度过44岁生日的深圳经济特区,稳重成熟,拼劲十足,阔步新征程。

绿道联城

3406公里绿道营造的自然亲和力

行走3406公里所至何方?从深圳出发,向西可到新疆,往北可抵黑龙江,饱览锦绣山河的绝世无双。

而在深圳市内,行走3406公里也可穿越山海、邂逅花鸟、瞭望都市,目睹鹏城千里的绿美风光。

如今,深圳建成绿道总长3406公里,东起大鹏、西至罗田,串珠成链、连线成片。登上绿道来一段Citywalk,成为户外活动新风尚。

通山达海,深圳绿道还原超大城市的生态魅力。

深圳近40%的土地是绿地,因此制定“山海连城”方案,沿着蜿蜒的山脉和水系,勾勒“一脊一带二十廊”生态游憩空间骨架。2022年,深圳首条山海通廊——“塘朗山—大沙河—深圳湾”山海通廊全线贯通。环抱自然的绿道逐一铺就,升级纵情郊野的质朴体验。

一路上,林间飞禽走兽,河道水清岸绿,海岸线错落有致。市民在闹市中仿若置身“伊甸园”,沉醉于原汁原味的天然生趣。

贯城串趣,深圳绿道浓缩山海与人文交织的吸引力。

被《中国国家地理》杂志评为中国最美八大海岸之一的东西涌郊野径、频频霸占社交平台热榜的塘梅银郊野径、打造光明绿野仙踪乐园的大顶岭郊野径……一批明星线路引人津津乐道,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山水生活圈。

近年来,深圳逐步建设百条彰显历史文化、风物景观、城市风采、博物研习的特色绿道,让市民在水泥森林外体验城市文化的另一面。

和谐共生,深圳绿道营造自然友好的亲和力。

去年12月,梅林山与银湖山之间架起生态通。鲲鹏径一号桥横跨60米,供动物与人并行,原本天各一方的豹猫、野猪得以“串门交友”。

深圳借着绿道建设契机,在沿线维育和恢复原生态动植物生境,将绿道作为野生动物的栖息地连接纽带、迁徙通道、避护场所,呵护生物多样性。

其间,水泥铺装零增长、生态资源零损失、自然环境零冲击的原则挺在前。绿道建设因地制宜、就地取材,虽由人作、宛若天成。

3406公里绿道一头连着自然,一头连着烟火,至今仍在绵延生长,预计至2035年总里程达到5000公里。

山与海相拥,人与城共融。未来的深圳,将是山海城交融的生活家园、人文与自然野趣相伴的户外乐园。

生态美城

1290个公园描绘的和谐共生景

今年以来,伴随彭于晏、刘畊宏等明星纷纷打卡,汽车品牌、时尚品牌频频取景深圳公园,深圳这座创新之城又有了一个新“网名”——公园狂魔。

数字显示,深圳在不到2000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分布着大大小小1290个公园,正逐渐形成自然公园、城市公园、社区公园等丰富多样、功能互补的多级公园体系,公园绿地500米服务半径覆盖率超过90%,“公园里的深圳”正成为领跑全国的城市新样态。

来自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的最新调研显示:深圳的公园分布均好度,居全国超大城市首位。

数字背后,更令人震撼的是深圳正倾心打造的全球独一无二的“公园体验”。

在这里,每年可以近距离观赏近200种、10万只以上的候鸟前来过冬,特别是全球濒危物种黑脸琵鹭,从不缺席。

还可以沿着海岸线尽情奔跑;约上三两好友在帐篷区露营、野餐;攀上城市高处看遍繁华都市与山海美景。

这里的科技值也在不断拉满:无人机送外卖、5G智慧步道、室外智能健身房,广泛植入的无障碍及儿童友好型设施等各种智慧应用,不断刷新感官和体验。

与此同时,一个接一个的深圳公园书吧,也正默默把深圳人的“松弛度”“治愈值”拉满。

但,这就够了吗?

深圳的答案当然是:NO!

环境好,则人才聚、事业兴。为高品质打造宜居城市,深圳还加快推进“山海连城 绿美深圳”建设,贯通“一脊一带二十廊”,力争将深圳的山、海、林、田、河、草、湿等相对独立的宝藏资源“串珠成链”,让市民能一次性翻山踏浪、游遍山海。

一半野性,一半繁华,两种秩序,共生共荣。

相信,伴随快节奏和“慢生活”越来越丰富着深圳的体验和内涵,深圳必将为中国式现代化城市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一份优质样本参考。

圆梦之城

698万人才背后的深圳引力

“这枚金牌的背后,是深圳多年重视技能人才培养的必然结果。”近日,第四十七届世界技能大赛工业设计项目金牌得主卓嘉鹏在媒体见面会上感谢深圳和学校积极为技能人才搭建舞台,给予技能人才成长空间。

1980年,深圳只有两名技术员。如今,各类人才总量超698万人,高层次人才超2.6万人,留学回国人员超20万人。

从“孔雀东南飞”到“全球英才聚鹏城”,40多年来,源源不断的人才选择来到深圳,离不开这座爱才之城持续优化人才政策、搭建干事平台、营造爱才氛围。

在寸土寸金的深圳湾畔,全国首个以“人才”命名的主题公园里,人才功勋墙、汉字部首长廊、π桥等人才元素无处不在;在地铁站、机场,“来了就是深圳人”“1756万+I=深圳”“深爱人才,圳等您来”……各类标语都彰显着深圳对每一个人的重视与关爱。

深圳对人才的爱,不只是氛围组,更是实干派。近年来,深圳创新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先后出台实施“81条”人才新政、“十大人才工程”和《深圳经济特区人才工作条例》等政策文件。

去年第七个“深圳人才日”,深圳实施新一轮人才政策,明确提及“五个不”:不唯地域引进人才、不问出身培养人才、不求所有开发人才、不拘一格用好人才、不遗余力服务人才。

“五个不”生动展示了深圳对人才的定义:“市场和行业说了算”。

深圳在全国率先实现了职称评定职能向社会组织转移,建立健全市场化专业化国际化人才评价机制;坚持“创新成果越多、经济贡献越大、奖励补贴越多”,优化升级产业发展与创新人才奖;设立人才伯乐奖,给予最高300万元奖励……

用市场口碑擦亮“人才”招牌,用企业平台呼唤更多人才聚集。

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平台与机遇,更是深圳的独特魅力所在。以“大投入+大平台+大项目”为抓手,深圳建立起基础研究“深圳模式”。近年来,先后挂牌成立13家诺贝尔奖(图灵奖)科学家实验室。

菲尔兹奖获得者埃菲·杰曼诺夫于2022年9月全职加盟南科大,他说:“深圳对人才和科研有着毫无保留的支持,这些支持正是科学家需要的。”

在深圳这样优越的人才沃土上,“小草”和“大树”齐生长——

1991年,李西廷等七人在深圳成立迈瑞医疗;

1995年,王传福在深圳创立了一家从事电池制造的公司——比亚迪;

1996年,励建立投入其在港资模具厂打工攒到的2万元,创立了科达利;

1998年,华强北赛格,马化腾和他的伙伴开启创业;

2014年,陈宁带领的团队在深圳注册成立了一家AI企业——云天励飞;

……

目前深圳有26家中国500强企业、1040家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2.47万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发达的产业聚集,让各类人才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机遇,让更多人在此圆梦。

教育兴城

超千亿投入驱动的弯道超越力

真金白银投教育,真抓实干兴教育。这句话可谓是对深圳办教育的生动写照。

2023年,深圳教育支出1001.5亿元,首次破千亿元,成为全国仅有的教育支出超千亿的三个城市之一。

2024年,深圳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支出中的教育支出安排达1033.7亿元,较2023年执行数提高103.2%。

事实上,深圳在教育上的大手笔投入,已经持续多年,教育供给的量和质也实现可感知的大幅提升。

作为超大城市,深圳人口规模大、增速快、外来人口比例高,适龄入学人口一直处于高位增长态势。为此,深圳持续加大学位供应,并于2020年开启“百万学位”攻坚计划。

近4年来,深圳新建基础教育学位64.4万座,跑出了学位扩容“加速度”,超过“十二五”“十三五”的总和。今年,全市还将新增基础教育学位17万座,新增数量和增速均居全国首位。

超常规学位攻坚的背后,是深圳力补短板并未雨绸缪高位谋划的决心和魄力,更是深圳加快打造民生幸福标杆、提升先行示范区厚重的迫切需求与必然选择。

更难能可贵的是,作为全国最大移民城市,深圳约48%的义务教育学位、31%的公办学位,提供给了随迁子女,规模和占比均为全国一线城市最高,有力保障了适龄人口的入学需求,也让“来了就是深圳人”的城市标语在教育上有了最生动的诠释。

“有学上”更要“上好学”,直面家长和学生对更优质教育的期待,深圳持续发力,久久为功。近些年通过大力推进集团化办学、深入推进教育教学方式改革等系统举措,奋力推动教育迈向高质量,也让投入的每分钱都能释放出更大效能。

也因大手笔的财政加持,过去十多年,一批高水平大学在深圳拔地而起,目前深圳全日制高校已达16所。深圳可谓跑出了高等教育的“深圳速度”。

深圳高校发展实力强不强?通过这些数据可以窥探一二:

深大被称为“内地进步最快的大学之一”,南科大是中国最年轻的“双一流”高校之一;

全市高校有6个学科进入ESI排名前1‰,57个学科进入ESI排名前1%;

最新的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榜单,深圳高校上榜学者达数百位;

近些年考生报考深圳高校热情高涨,多所高校录取分数线持续走高……

未来,深圳还将引导高校紧紧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打造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优势和特色学科,全面提升高校创新能力和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

一流城市孕育一流教育,一流教育成就一流城市。我们相信深圳这座活力之城,因为有高质量的教育,会拥有更美好的未来。

责任之城

1个深圳和175个深圳的共富力量

深圳的发展,从来不限于一城一域。

在高质量推动乡村振兴、东西部协作、对口支援、对口合作和省内帮扶协作上,深圳,从来都是走在最前列。责任与担当,是深圳作为全国经济中心城市的鲜明标签。

深圳帮扶工作,有几个关键词可以概括:地区地域面积广、海拔落差大、距离跨度远、民族地区多。

脱贫攻坚期间,深圳对口帮扶地区涉及9省份54县;进入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以来,目前深圳对口地区涉及9省(自治区、直辖市)及所辖106县(市、区),地域面积大约相当于深圳辖区面积的175倍。

既投入真金白银,也投入真情实意。深圳累计派驻干部近万人次,建设超5万个协作项目,助力200余万人实现脱贫。大批深圳企业与社会组织汇聚智慧,2000万市民同向而行。以金融强企中国平安为例,平安打造面向村业、村医、村教三个方向的“三村工程”,在全国援建119所希望小学,惠及31万余名乡村学生。

创新之都在农业农村现代化中发挥力量。从打造农业科研平台,协助建成院士工作站7家、生物育种创新载体17个,到推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深圳在全国建设69个“深圳农场”,开辟农业协同发展新天地。

助力制造强国建设,在深汕特别合作区,总投资250亿元的深汕比亚迪汽车工业园开始运转,深圳新一代世界一流汽车城正在崛起。

助力数字中国建设,在全国31个省份,腾讯“耕耘者振兴计划”培训超6.2万人,打造乡村“CEO”与“农业科技带头人”。

深圳坚持将改革开放以来形成的深圳机制、深圳标准、深圳生态和深圳理念融入乡村振兴工作,助力强国建设,推动对口地区高质量发展。

这是一条激活内生发展的新路,深圳在省内共建4个市级产业园,23个县级产业园,引导深圳产业有序转移。

这是一片链接湾区的大市场,深圳加速建设“供深基地”、“圳品”基地,助力全国63个对口帮扶协作县的325个产品获得“圳品”认证,不仅畅通农产品从帮扶地区田间地头到大湾区百姓餐桌的通道,更夯实2000万人口超大城市农产品需求保障的“压舱石”。

这是一条条联通全球的新通道,位于南宁的共建产业合作区,搭建深企“走向东盟”桥头堡;位于哈尔滨的深哈产业园,辐射东北亚、连接“北大门”;位于喀什综合保税区的深喀产业园五口通八国、一路连欧亚,一条条跨越国门的提速路,助力“深圳制造”走向全球。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1个深圳”与“175个深圳”的合作共赢、双向奔赴之路正迈向全新征程。

创富福城

430万市场主体释放的城市活力

当你坐在深圳的咖啡厅里,能听到的高频词一定有“搞钱”“创业”。

深圳,已经成为了“创富福城”。截至今年6月底,深圳共有商事主体近430万户,商事主体规模和创业密度稳居全国第一。

按2023年末深圳常住人口1779.01万人来计算,相当于平均每4个深圳人中,就有一个当“老板”。

这里被无数创新创业者称为“梦都”,企业家成为这里的“土特产”。

任正非说,华为总部不会离开深圳;王传福说,没有深圳,就没有比亚迪;大疆汪滔说,这里宽容失败,鼓励创新。

深圳的“老板浓度”为什么这么高?

在企业家、创业者都在“用脚投票”的当下,商事主体往哪里扎堆,就意味着哪里的营商环境好。

深圳一直将营商环境创新当作“一号工程”来抓,极大激发了城市的创富活力。

在企业服务方面,深圳从十年前就在全国率先开启商事制度改革。首创的多项举措,让“准入”公平、“退出”顺畅的深圳效率一直为企业家称赞。

现在,“程序少了,办事快了”是不少深圳“老板们”办事的最大感受。深圳搭建了商事主体全生命周期“一窗通办”平台,打通了市场监管、社保、住建、公安、税务、海关、人民银行深圳中心支行等业务系统,为企业提供更简约的办事服务。

在深圳,创业环境公平又透明。深圳充分发挥数字化优势,创新性引入录音录像双录签名新模式、积极推进电子印章应用,推动更多服务事项支持网上办、一次办,提升企业的获得感。

在深圳,企业还能享受“一条龙”服务。深圳通过推行外商投资企业登记“一窗通办”、开展“上门服务千企行动”等措施,为经营主体提供更为精准周到的帮扶服务,让企业发展没有后顾之忧。

“很多企业选择在深圳创新创业,正是因为他们能享受到最优惠的服务和最低的创新创业成本,与国际接轨的制度在深圳也更容易实现。”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区域规划研究所所长刘祥说。

从连续3年位居法治广东建设考评第一,到连续4年获评“全国营商环境最佳口碑城市”……深圳迈出的探索步伐,成绩斐然。

今年6月,深圳连发3份重磅文件,提出105项主要任务,以更大力度激发经营主体活力,让外资企业来深投资兴业更加便利。

要做大、谋出海、想投资、求创新,首选来深圳,已成当今商界一大共识。

幸福之城

15分钟服务圈的幸福密度与力度

在深圳,15分钟能做什么?

送孩子到附近的学校就读;

去社康医院做个健康体检;

找个社区食堂享受一顿美餐;

在街道的就业服务站学一门技能;

……

在深圳,15分钟生活圈正成为市民日常生活半径。根据规划,到2025年底,深圳全市682个社区实现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基本保障类业态全覆盖。

上海华顿研究院发布的2024年全国百强城市数据,深圳综合实力名列全国第二。这既是对深圳经济实力的一种考量,也是对深圳民生幸福成绩的肯定。

都要“上好学”——2020年深圳开启“百万学位”攻坚计划,近4年来,新建基础教育学位64.4万座。数据显示,2023年深圳各级各类学校(含幼儿园)总数达2940所,以平均1平方公里有1.4所学校的密度补齐“短板”。

“小病”不出社区——深圳市已有926家社康机构遍布各社区,基本形成“15分钟社康圈”,90%以上的居民步行不超过15分钟,至少可找到一家社康机构。

就业服务就在“家门口”—— 在深圳,各街道居民可根据需求通过街道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实现“家门口”就业。截至目前,全市各街道普遍设立公共就业创业服务专区,针对登记失业人员、就业困难人员等重点服务对象免费提供职业介绍、职业指导等服务,“15分钟就业服务圈”,夯实高质量充分就业底座。

养老服务来到身边——“10分钟居家社区养老服务圈”在深圳初步建成。截至目前,深圳已在社区小区全覆盖建成2099个居家养老服务驿站,依托各类驿站等多种场所,提供全面的医疗、养老和便民服务。

生活过得好不好,人民群众才最有发言权。翻开深圳5年发展成绩单,九大类民生投入达15778.9亿元,占据5年深圳地方财政总支出的67.69%……数据背后是群众沉甸甸的获得感。

关于幸福的定义,每个人的注解不同。作为一座实际管理人口超过2000万的超大城市,群众的诉求日益多元化、复杂化,如何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是新时代的重要使命,是深圳加快推动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题中之义。

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增进民生福祉,打造民生幸福标杆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

如今,幸福圈仍在继续“上新”:破解育儿困境——建设超5万个托位推动破解“带娃难”;解决吃什么——开设34家工会食堂,低至6元一餐;关爱母婴健康——建设1500多间母婴室……深圳15分钟“小确幸”的含金量在不断提升,“圈”进更多的美好生活。

暖心之城

1800个党群服务中心传递的为民情怀

在“百姓书房”,24小时提供的图书阅览服务如同一盏长明灯,点亮市民精神文化生活。

在“薪火夜课堂”,年轻人下班后来此学习“充电”,让生命在自我提升中绽放光芒。

在“初心咖啡屋”,工作人员像“大堂经理”般热情服务,无微不至解决群众诉求。

在“儿童乐园”里,滑梯、积木和图书组成了孩童的“快乐天地”。“小萌娃”们学习游戏的欢声笑语背后,是妙手破解双职工家庭“带娃难事”的治理高招……

在深圳,这些关涉美好生活的场景都和一个名字有关——党群服务中心。

2015年,深圳社区党建标准化文件落地,拉开了全市建设党群服务中心的大幕。经过多年努力,党群服务中心已成为深圳基层党建工作的一扇窗口、一张名片。

以市党群服务中心为龙头,深圳建设织密“1+11+N”党群服务中心体系,1800多个站点遍布全市社区、园区、小区、楼宇,形成了群众家门口“10分钟党群服务圈”。

不少党群服务中心设立了24小时自助服务功能区,可满足市民群众休息停留、政务自助办事、饮水、手机充电、无线网络、洗手间使用等基本服务需求,一些有条件的党群服务中心还在夜间、早间时段开放或设立阅读、自习、研讨、观影、健身等自助服务空间设施,实现24小时服务不打烊。

近年来,深圳各级党群服务中心聚焦亲民化、便民化、多元化、特色化开展为民服务,不断增强堡垒、阵地、家园功能,让“党心”和“民心”实现双向奔赴。如今,1800多个党群服务中心已经成为深圳人的第二个“家”。社区居民携家带口来此休闲,都市白领心怀梦想在此“充电”,遍布城市的暖蜂驿站、司机之家,小蜜蜂“飞”进这里歇脚休息……

据统计,深圳全市各级党群服务中心一年开展群众服务活动达23.55万场次。这意味着,深圳市民如果想要享受党群服务,平均一天可以有645个选择。

如此美好的服务供给,深圳并不完全依靠财政,而是采取走市场化的路径,让党群服务得以良性运转。

目前,深圳各党群服务中心积极探索“政府+公益+商业”新服务模式,变“政府独唱”为“大家合唱”,在多元化运营中提升为民服务的温度、精度和力度。老百姓得实惠,企业赚流量和后续升值服务,大家各取所需。

作为改革开放后党和人民一手缔造的崭新城市,深圳不断提高党群服务水平,把资源落在实处,把服务做到心坎上。

街头巷尾的社区小区园区中,解决市民百姓的所想所盼,守护“圳”在奋斗的万家灯火……在深圳的党群服务中心,以人民为中心真实可感,为人民服务永不打烊。

天空之城

236座摩天大楼的向上生长力

乘车经深圳湾大桥,由香港驶往深圳,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一堵巍峨高耸而又错落有致的摩天大楼之墙,自西向东铺开。这便是深圳的城市天际线。

深圳是中国最年轻的一线城市,也是摩天大楼“生长”最快的地方:短短40余年间,这里崛起236座超过200米高的摩天大楼,数量位居全球第一。

236座摩天大楼,是深圳发展历史的最好见证。

1985年竣工的国贸大厦,高160米;1996年竣工的地王大厦,高325米;2011年竣工的京基100大厦,高441米;2017年竣工的平安国际金融中心,高599米。

不断刷新高度的背后,是深圳特区不同阶段的时代烙印和不断解放思想的力量——从“三天一层楼”“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到“空谈误国,实干兴邦”,从“鼓励创新,宽容失败”到“敢为天下先”。

236座摩天大楼,是深圳经济腾飞的生动缩影。

在经济学领域,有着著名的“劳伦斯魔咒”:指每当有大厦建成就会遭遇经济衰退的境况。然而,在高速发展的深圳,这一理论从未得到过验证。

深圳摩天楼指数在不断刷新,深圳经济规模增长的脚步也不曾放慢:数据显示,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4年,地区生产总值从1980年的2.7亿元增至2023年的3.46万亿元,增长超1万倍,稳居全球一线城市行列;2023年,深圳全口径工业增加值连续两年位居国内城市第一,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首次突破万亿大关。

263座摩天大楼,更是深圳经济高效发展的典范。

一座座高耸入云的摩天楼,不仅是城市亮丽的风景线,更是“向天借地”的“空中聚宝盆”、垂直“印钞机”。

仅在深圳经济的核心地带,福田区税收超亿元楼宇就达125栋,位列全国第一。其中百亿元楼宇就有三栋,金融业高度集中,进一步推动了产业能级跃迁。

一栋楼宇创造的税收堪比一座城。深圳楼宇经济综合体高复合、高效益的特点,正在持续拉高着这座城市的“经济密度”。

深圳土地面积狭小、人口众多,转而追求单位面积高产出,“向上寻找空间”是深圳发展的重要方向。未来,伴随着“罗湖之冠”、深圳湾超级总部等多个摩天项目的建成,深圳还将持续继续“向上生长”。

只要改革和发展仍在进行时,只要高质量发展的脚步不停歇,深圳的天际线必将越来越高,越来越美。

推荐阅读:

现代化·圳向前 | 高质量发展的深圳系数


策划:甘雪明

统筹:杨磊 曲广宁

撰文:马芳;李嘉耀;杜艳;李定;孙颖;戴晓晓;徐怀;崔璨;徐烜和

摄影:朱洪波


发表评论

快捷回复: 表情: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12人围观)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

目录[+]